国史新论全集TXT下载 钱穆 中国文,孔子 全文无广告免费下载

时间:2018-05-17 21:56 /青春小说 / 编辑:楚辞
主角叫孔子,中国文的小说是《国史新论》,本小说的作者是钱穆所编写的战争、技术流、历史类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严格言之,可谓中国自古无宗窖。佛窖传入,其事...

国史新论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时代: 现代

需要阅读:约2小时读完

《国史新论》在线阅读

《国史新论》第13部分

严格言之,可谓中国自古无宗。佛传入,其事在。故在中国文化系中,育所占之地位及其责任,乃特别重大。

任何一国家一民族,必有其自己一萄窖育,乃能使其民众忠于邦国,而亦能乐群相处,不相离散。中国民族延五千载,以扩大繁昌,亦赖于此。

最近百年来,西化东渐。新育兴起,自小学以至大学,设科分系,其制度及其内容,莫非效法欧美。在知识技能方面,择善多师,事无不可。但若以育为立国大本,为善群要,则必渊源自己历史传统,针对自己当需要,善自创制。非可为邯郸之学步。纵谓中国旧有,已不切时代,亦当识其来历,善为通,斟酌改,以惬适。万不当于自己固有,懵焉不知。谓可一刀两断,崭地更新。此在凡百措施,皆所不能,而然。

本文乃在三年,为政治大学育研究所作连续演讲,由何君福田笔录讲辞,藏之匮箧,迄未整理。兹就何君笔录,摘要成篇,先制度,思想,虽简率已甚,亦聊备关心当钎窖育问题者作参考。

中国文化历五年。皇古难考。兹述中国育制度,姑从西周开始。因西周已有《诗》《书》可考,决非无证不信。然距今亦已三千年。此三千年来,即育制度一项,亦已递有革。当即就其革,略为分期,自西周迄孔子为第一期。此期亦已占四五百年之久。书阙有间,仅能枝大叶,叙述一概要。

《小戴礼王制篇》有云:“天子曰辟雍,诸侯曰泮宫”,此即言当时之学校。辟雍者,辟借作璧字,言其为一圆形。雍字当作。邕乃四方有,土在其中。广是高屋之形,即指学校建筑,四面环。此一建筑,乃在中央。此乃当时天子所辖中央政府下之学校,犹今所谓国立大学也。

《诗大雅文王有声》有曰:“镐京辟雍,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,皇王蒸哉。”《虎通德论》谓:“辟雍所以行礼乐,宣化。”此见学校在当时,为政治一辅助机构。四方诸侯来朝中央,在此有一礼乐施行。然亦见当时对学校之重视。《三辅黄图》有曰:“周文王辟雍,在安西北四十里。”是至汉代,文王辟雍遗址尚在。是中国之国立大学,远当在今三千年以

泮宫者,泮是半圆形之。《诗鲁颂泮》,又称泮宫,是为当时诸侯有泮宫之证。此为封建时代诸侯国中之大学,即如今之地方大学。国立大学,四面环。地方大学,只三面环。在形制上,表示了中央与地方尊卑之分。此历代,全国各省县,均有孔子庙。庙旁有明堂,堂有泮,即承古代泮宫遗制。清代秀才入学,即称入泮。辟雍、泮宫两名,在中国沿用,亦已历三千年勿替。

古代学校,除辟雍、泮宫外,尚有庠序。孟子曰:“修庠序之。庠者养也,序者也。”古代壮丁必习。荷矢负弓,乃男子丈夫必习之业。习亦所以培德。属艺,而必有礼。习亦兼以习礼。孔子以礼、乐、、御、书、数六艺为。《小戴礼义篇》:“孔子于矍相之圃,观者如堵墙。”此证孔子之善。《诗毛传》:“旋邱如璧曰辟雍,以节观者。”盖辟雍乃古之学校,古人在此习,斯亦学礼之一端。环其外,所以节观者,使不漫入也。泮宫则诸侯乡之宫。东西门以南通,北则无之。以示别于天子。而古代学校以习为主。换言之,武事重于文事,亦由此可知。

庠者养也。古者天子有养老之礼,亦于辟雍、泮宫行之。行养老礼,必饮酒奏乐。《诗大雅灵台》篇:“虚业维枞,贲鼓杂镛,于论鼓钟,于乐辟雍。”《鲁颂泮》篇:“思乐泮,薄采其茆,鲁侯戾止,在泮饮酒。既饮旨酒,永锡难老。顺彼厂祷,屈此群丑。”解者谓诸侯在泮宫行饮酒礼,延老纳言,因以谋事。则养老之,亦政事之一端。

古者学校又称瞽宗,瞽乃盲者。盲人习乐为师,如秋时有师旷、师襄。师襄亦孔子所从学。《灵台》之诗又曰:“于论鼓钟,于乐辟雍,鼍鼓逢之,瞍奏公。”瞍即瞽者。奏乐必歌,所歌则以今所传之《诗经》三百首为主。诗中所咏,皆与政治有甚关系,而亦有甚育意义寓其中。

古者政治上别有其他大礼节,亦多在学校行之。《鲁颂泮》篇又曰:“翩彼飞,集于泮。憬彼淮夷,来献其琛。”此乃在学校接受外夷贡献之礼。又曰:“明明鲁侯,克明其德。既作泮宫,淮夷攸。矫矫虎臣,在泮献馘。淑问如皋陶,在泮献。”是又在学校行献馘献之礼。馘者,杀敌割其一耳。者战俘。古者在学校习,出兵则受成于学。及其返,则释奠于学。凯旋之礼,亦于学校行之。

然则古代学校之于政事,乃密切相关。《虎通》所谓“行礼乐,宣化”,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。下至汉儒,尚能恳切言之。

今当再说“学校”二字。孟子有曰:“修庠序学校之。”此因战国时,古代学校之制已破,故孟子主兴修。以训诂言之,学者,效也。孟子又曰:“校者,也。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。”可见西周育制度之规模,已远有渊源。孟子言三代共有学,其说决非虚造。又观《左传》有“郑人游于乡校,以论执政”之事。其时孔子已生,郑国乡间尚有学校,故乡人集于其中以议国事。因学校乃公共建筑,而传统上学校本亦与政治密切相连。至其称校,因校字有考校比校之义。学中习习歌,亦必时有考校可知。以此校字多用在军事上,而当时学校,与军事有切关系,亦据此校字而可知。

(13 / 38)
国史新论

国史新论

作者:钱穆 类型:青春小说 完结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